- 1.76 MB
- 2023-11-11 14:12:02 发布
-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选择题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基础】1.(2020年山西)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A.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C.繁荣开放D.国家统一【基础】2.(2020年黔南州)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A.曹操——建立魏国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C.诸葛亮——发明翻车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易错】3.(2020·江苏工业园区·初三一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终成三国。如反映“三国鼎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A.B.C.D.【基础】4.(2020·安徽芜湖·初三三模)下图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战役()A.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B.形成了东晋与前秦的对峙局面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状态【易错】5.(2020·广东揭西·初一期末)《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唐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叙史”部分:“①,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赣,都金黢。北元魏,分东西……”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A.①汉业建②号三国③嬴秦氏B.①号三国②汉业建③嬴秦氏C.①嬴秦氏②号三国③汉业建D.①嬴秦氏②汉业建③号三国11
【易错】6.(2020年湖南长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A.B.C.D.7.(2020年山东济南莱芜区)关于如图所示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东汉后期B.发生在三国时期C.北方政权取得胜利D.完成了国家统一【提升】8.(2020·山东历下·初一期末)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主题()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提升】9.(2020年湖南永州)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11
【易错】10.(2020·广西陆川·初一期末)下列哪些内容不能体现出西晋的历史状况的是()A.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B.被农民起义所推翻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D.短期统一【基础】11.(2020·山东泗水·初一期末)根据下图,找出两个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A.秦和东汉B.秦和西汉C.东汉和西晋D.秦和西晋【易错】12.(2020年吉林长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A.重要原因B.主要表现C.基本特点D.积极影响【基础】13.(2020·四川米易·初一期末)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下列对有关“八王之乱”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西晋分封制的实行埋下了祸端B.目的是争夺中央政权C.主要是在长安一带展开D.造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易错】14.下图为现存于洛阳博物馆的一枚金印,印面呈正方形,阴刻“晋归义胡王”五个字,印钮是一头跪卧的骆驼。从印文看,是晋朝降服了胡王的意思。专家研究认为,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此印可以用来研究()A.西晋统一全国B.晋武帝分封同姓王C.西晋“八王之乱”D.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基础】15.(2020·山东邹平·初一期末)如图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地区开发B.民族政权并立C.民族交融D.大一统政权【易错】16.(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前秦皇帝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等,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A.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B.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C.苻坚文化修养很高D.“王与马,共天下”11
【基础】17.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B.王与马共天下﹣﹣反应了东周初期的政治格局C.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D.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基础】18.(2020·河南太康·初一期末)学习历史必须了解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A.春秋、秦、西晋、东汉、南北朝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C.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D.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基础】19.(2020·湖南雨花·)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都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统称“南朝”。这四个王朝应该是()A.宋齐梁陈B.秦汉唐宋C.梁唐晋汉D.宋元明清【易错】20.(2020·河南邓州·初一期末)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形势图》①②处依次应该填()A.前秦、宋B.吴、南朝C.吴、南魏D.前秦、宋【基础】21.(2020年山东东营)《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22.(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易错】23.(2020·湖南岳阳·初一期末)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面南米”的格局,但在唐宋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基础】24.(2020·宁夏惠农·初一期末)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图反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因素是()A.江南地区社会稳定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11
【基础】25.(2020年贵州黔东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基础】26.(2020年山东德州)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如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易错】27.(2020年浙江杭州)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易错】28.(2020年湖南衡阳)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统一B.民族融合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基础】29.(2020年贵州黔西南)“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A.背景B.内容C.作用D.意义【基础】30.(2020年山东滨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是()A.三国鼎立B.八王之乱C.淝水之战D.孝文帝改革【易错】31.(2020年广东)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交融加强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D.中外交流频繁【易错】32.(2020年江苏淮安)11
如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艺术表演B.民族交融C.重文轻武D.生活面貌【易错】33.(2020年山东潍坊)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张骞通西域B.玄奘西行C.孝文帝改革D.辽宋和战【易错】34.(2020年北京)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融合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基础】35.(2020年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圆周率日(3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庆祝数学常数π的节日。这一天,很多人会怀念在圆周率值计算上有过杰出贡献的()A.张仲景B.祖冲之C.毕昇D.蔡伦【基础】36.(2020·广西期末)下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的一幅截图,它反映的是()A.龙门石窟浮雕B.雕版《金刚经》C.云冈石窟佛像D.莫高窟的塑像【提升】37.《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记述了黄河11
流域下游地区的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以及治荒的方法,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这部书充分说明了我国北方()A.少数民族发展迅速B.胡汉交融促进发展C.遵循重农抑商政策D.农业技术的成熟38.(2020年青岛)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记忆,是历史伟大的丰碑。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的是()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B.宋应星的《天工开物》C.徐光启的《农政全书》D.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易错】39.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基础】40.(2020·河南初一期末)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下面这幅名画发出的感慨,表达最准确的是()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C.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D.对症治疗,治未病附:参考答案11
1.【答案】B【解析】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时期是三国鼎立的时期,属于政权分裂,西晋是短暂的统一时期,后来的东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都属于政权并立的时期,由此可知,题干图片的内容主要描述的是政权分立的内容,选项B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人类社2.【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因此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相吻合的是B,B项符合题意;A项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排除;C项翻车是三国曹魏马钧发明,排除;D项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排除。故选B。3.【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在我国北方;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在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在东南地区。可知,D示意图正确;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4.【答案】A【解析】根据地图,可知与官渡之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选项A符合题意;383年淝水之战后,形成了东晋与前秦的对峙局面,B排除;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排除;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状态,D排除。故选A。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二世时期,发生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建立西汉。东汉后期,诸侯混战,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可知①是嬴秦氏,②是汉业建③是号三国。故D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行历史研究是最为可信的材料是原始材料,其中三国的吴简是由当时人写成的,具有可信性,A正确;《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艺术加工性,可信性不足,B错误;《资治通鉴》虽然属于史书,但是也有作者本身的价值取舍,C错误;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是东汉末年的战争,不属于三国时期,D错误。综上故选A。7.【答案】A【解答】发生在东汉后期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后期。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反映了当时政权的分立;东晋和前秦的并存反映了政权的分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这次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综上所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符合四幅图片的主题。故D符合题意;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指的是()远古居民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D【解析】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ABC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相关史实。10.【答案】B【解析】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乱消耗国力,再加上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的灭亡,西晋不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B符合题意;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属于魏变晋,是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排除A;西晋统治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排除C;西晋是266年建立,317年灭亡,属于短期统一,排除D。故选B。11.11
【答案】D【解析】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因此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秦和西晋,故正确答案为D。西汉和东汉都是统一的王朝,但他们并没有结束国家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的统一,ABC均不合题意,故选D。1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1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主要在洛阳展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14.【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归义胡王金印,据推测是由西晋武帝司马炎颁赐给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印章文化的重要实物,还是当时统治者对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安抚的证物,所以此印可以用来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内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晋归义胡王”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15.【答案】C【解析】根据图1“制作蒸馍和烙饼”、图2“食用烧烤食品”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图中反映当时汉人胡食生活习俗的砖画可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C正确;材料看不出江南地区开发,排除A;图示所体现的是饮食文化,不能反映民族政权并立,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大一统政权的内容,D。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16.【答案】B【解析】根据“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等,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B符合题意;AC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17.【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所以下列推论错误的是B,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推论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可知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9.【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在中国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史称“南朝”,都以建康为都城,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0.【答案】B【解析】三国指魏、蜀、吴,故①填吴。西晋灭亡后,北方陷于分裂出现了十六国,而南方建立了以建康为首都的王朝,历史上叫南朝。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21.【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题干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江南气候条件优越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在当时,江南生产技术没有北方先进,故C不符合题意;在当时,江南劳动力资源没有北方丰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答案】B11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北方人为了远离战火而开始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移,,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3.【答案】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南北人民生活习俗交融,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由此可见,出现题文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面食的营养价值高不是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的结果,排除C;南方人口增多与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有关,排除D。故选A。24.【答案】C【解析】根据“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可知,图片内容反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因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符合题意;ABD项都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但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2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以少胜多”“前秦”“东晋”,结合所学可知,东晋与前秦之间于公元383年进行了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维护了南方社会的稳定,所以D符合题意。A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交战双方是项羽与秦军;B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是曹操与袁绍,C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与曹操。【点拨】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多,了解它们各自的交战双方及特点有利于此类题的解答。26.【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木皆兵出自于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虽有80万,但向南进军后,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导致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到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东晋士兵,开始感到有所畏惧,这一情景就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D正确;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A错误;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是倒屣相迎,B错误;赤壁之战相关的成语是草船借箭等,C错误。综上故选D。27.【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嘉峪关”“犁耕图”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学会了农耕生活,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A项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不符合史实,棉布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在元朝,不符合题意;B项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不符合史实,曲辕犁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C项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史实,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不符合题意;D项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符合史实,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28.【答案】B【解析】依据图片文字“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说明胡人即少数民族可以穿汉人的服饰;汉人也吃上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不能体现北方的统一,A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的是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不是中外交往,C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了民族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不能反映文化昌盛。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29.【答案】B【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实行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材料记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B符合题意。故选:B。30.【答案】D【解析】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思路:本题的主题是少数民族“汉化”也就是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学习汉族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采用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D正确;三国鼎立的魏蜀吴三政权均由汉族建立,A错误;八王之是西晋统治集团的内乱,B错误;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公元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的战役,C错误。综上故选D。31.11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2.【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北魏属于少数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重文轻武属于北宋时期的治国策略。材料信息不包括C项。图片中陶俑“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特点。“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体现出艺术表演。材料中陶俑的着装和艺术表演体现出北魏民众的生活的面貌。A、B和D符合材料中的信息,排除。故选C。33.【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分析,“云冈石窟”、“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可知这是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和艺术,材料中佛像出现汉族服饰风格说明民族融合,C符合题意。A张骞通西域,西汉时期,与题意不符。B玄奘西行,唐朝时期,与题意不符。D辽宋和战,北宋时期,与题意不符。故选择C项。34.【答案】B【解析】根据“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和南北政权对峙,故排除CD项。故选B。35.【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南朝科学家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对圆周率值计算做出了杰出贡献,B正确;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A排除;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C排除;蔡伦改进了造纸术,D排除;故选B。36.【答案】C【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云冈石窟佛像,C符合题意;ABD项图片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C。37.【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是民族融合,题干的“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以及治荒的方法”充分说明了我国北方胡汉交融促进发展。故B符合题意;少数民族发展迅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遵循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不能说明我国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排除D。故选B。3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A正确;BCD都属于明朝39.【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东汉明帝提出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西域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由此可知,题干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故选B。40.【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的反映,图中的妇女形象典雅端庄,神情温顺柔和,体现了顾恺之绘画用线的精细绵密,如"春蚕吐丝",人物形神兼备,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连绵,色彩典丽、线条优美,活泼传神,C符合题意;ABD与《女史箴图》无关,排除。故选择C。1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选择题专项练习(共40题,附参考答案)
-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提纲式练习题(填空、简答)(分课时编排,附参考答案)
-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中考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考真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卷3(附参考答案)
-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卷(附参考答案)
- 初中化学九年级概念总结(共九大类,逢考必备)
-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共七方面内容)
-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卷(附参考答案)